'); })();

复工、防疫陷两难?这些智能工厂不怕疫情,开工更从容!

面对疫情的冲击,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在很大程度上为制造业提供启示与展望。员工较少、便于疫情防控的数
面对疫情的冲击,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在很大程度上为制造业提供启示与展望。员工较少、便于疫情防控的数字化工厂成为一大亮点!
 智能工厂,让复工复产更从容
 近日,位于重庆的长安汽车渝北工厂恢复生产,不过生产车间里只有零星几名工人戴着口罩在操作、巡检。目前生产“主力军”是流水线上700多台工业机器人。
 “传统工业企业生产工序多、流程长,流水线上工人密集,但在这里不会有密集的人员。”长安汽车渝北工厂负责人介绍,该工厂生产自动化率在90%以上,比传统汽车制造工厂减少操作工人56%。通过工业物联网平台,每天采集制造数据5000万条,还可对设备运行实时监控并预警。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复工复产人员聚集风险是防控难点。通过智能化改造建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实施智能化生产避免人员扎堆,让不少像长安汽车这般完成智能化改造的企业,在复工复产时更为从容。

▲长安汽车渝北工厂生产线。长安汽车/供图
 在嘉兴桐乡的桐昆集团,一个功能性聚酯纤维新材料智能工厂中,已经基本代替人工,成了企业生产的主力军。
 春节期间,智能工厂本就没停工,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定先机。

▲ 智能工厂内景。图源:桐昆集团 一个年产量为30万吨产能的标准化车间,4台自动包装机器、12名包装工以及日常配备几名电气工程师负责维修保养,便可满足该车间的生产,而原本则需要包装工每班96人,减员达到80%以上。
 另外,智能工厂还实现了订单、运营、流程管理等环节的数字化。比如,电子系统审批避免了人工审批签字接触的风险,实现远程审批,传统的制造型企业也能远程“云开会”。
 通过数字化的管理系统,招标也不用再带着材料到现场,只要在公司的招标采购平台提交即可。总体而言,智能工厂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都可以在不影响工厂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减少接触,减轻防疫压力。
 上海发电机借助多年数字化工厂建设打下的基础,成功实现了防疫、复工两不误。
 传统离散型制造业的特点是手加工、机加工并存,人是保证生产进行的决定性要素。基于汽轮发电机制造行业的特殊性,停工会给企业和上下游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得益于工厂近两年添置的机器人自动叠装系统、线圈端部自动成型机等一大批智能设备,员工群体作业的现状得到彻底改观。


 

以线圈制造为例,原先的成型、焊接等工序起码要8个人来完成,如今也只需2人,效率还提高了50%以上。操作人员和工程师即使在同一个车间,也可以实现“不碰面生产”,既保证了疫情期间的病毒防控,也实现了高效的生产运转。

重庆天实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外多家知名智能终端品牌的配套商,产品以高端摄像头模组为主。目前企业订单需求旺盛,复工后每天产量大约35万颗。
 “如果倒退回两年前,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负责人蒋鑫宇感慨地说,那时生产线上用工更多,车间容易造成人员聚集。
 “摄像头是智能终端产业链上智能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产品之一。” 蒋鑫宇说,制造核心环节如产品测试已由当年的一个人操作一台设备升级到一个人操作整条生产线,用工人数相对减少。
 位于重庆高新区,主要生产电子零部件的台晶重庆电子有限公司,目前已恢复正常生产。
 该企业负责人称,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企业在减少一线人员操作的同时,生产效率提高一倍多。特别是通过推进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因此在复产后,企业很快就能恢复正常运营。
 “过去操作一台机器需要3个人,现在减少到1个人。这让复工的后的生产车间不再有大量的工人聚集。” 重庆蓝黛动力传动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家海说。
 蓝黛动力是在国内乘用车变速器生产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隐形冠军”,最近3年是企业自成立以来智能化改造力度最大的时期。
 2019年,蓝黛传动通过开展了轻量化乘用车汽车变速器齿轮制造数字化车间新模式建设,实现对生产过程、生产物料和制造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在优化人员配置的同时,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1%,生产效率提高22%。
 近日,应国家用于防疫服务器等信息化产品的调度要求,浪潮集团位于济南的高端装备智能工厂已经开始提前复工。
 “我们的高端装备智能工厂自动化程度很高,需要的工人数量较少。”浪潮集团副总裁孔亮表示。整个生产现场有大量的机器人、机械手,ITV、ATV等自动化设备,人流、物流大量节约且提升效率,人力可节约50%以上。


 

智能工厂对这次复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员很难招聘到位的情况下,大量使用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力,生产效率也大幅提升,对这次整个浪潮的复产复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盐城福汇纺织有限公司生产厂长畅行军表示, “车间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每个员工可以管理三台设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比较宽,这本身对企业防疫也是有好处的。”
 公司在2019年年底投入的中央集成智能加料控制系统生产线已正式投入量产,和传统设备相比,它不仅节约约50%的工人,生产效率更是提高了20%。
 该企业积极采取“机器换人”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的作用,有序推进企业复产复工。
 疫情对企业来说是危机,但同时也面临着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汤继亮谈到:“此次疫情对于医药行业正确认识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范围与深度都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尽管这次疫情对我国制造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也使得各行业真正看到——必须通过加强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体系的建设,改变目前传统生产方式与产业形态的迫切性。”
 “通过这次疫情,可以让企业更加看清数据与信息的积累、分析和应用,即所谓大数据技术的真正意义与价值;看清自动化、信息化、少人化乃至无人化和智能化生产方式的重要性和价值;看清所谓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价值;看清建立在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概念和从云到端产业形态基础上的分布式协调化生产与管理模式的意义和价值。”
 擅于利用“外部大脑”的制造业企业,
 或许就能在下一波产业升级中
 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