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制造70年: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之基

 历史证明,制造业乃立国之本。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制造业励精图治、凤凰涅槃,从先前的一穷二白发展到目前……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18 15:21:24
机械网】讯 历史证明,制造业乃立国之本。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制造业励精图治、凤凰涅槃,从先前的一穷二白发展到目前建立起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产业链配套完善的工业体系,几十年间,在奋发中拼搏前行,在历练中不断成长,在通往世界制造强国的荆棘之路上留下串串足迹。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自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引领下,我国制造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并支撑了世界大国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又为我国全面部署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指明发展愿景。在新时期“一带一路”春风沐浴中,以及合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感召下,中国制造业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步步向制造强国迈进。   中国制造由弱到强的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主导地位显著加强。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40.1%,比1952年的17.6%增加22.5个百分点。新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劳动力以及生产要素相对来说较为活跃。在此期间,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快速崛起,多种国产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被大量生产,电视上也开始有了各类产品的广告,市场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局面尤其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开以及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民营企业逐渐崛起。   这十年间,中国各省市开始大力兴建各类工业园区,较低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成本和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有了外资、合资和合作企业。   到了90年代,是我国装备现代化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恰逢发达国家为降低制造成本纷纷开展“去工业化”和产业转移,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形成了今天中国数量庞大的外资与合资制造企业,以及同样大量的台资、港资企业。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MadeinChina(中国制造)”也随之全球闻名。   这些企业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逐渐形成了国际竞争力,分得了大量的OEM(代工)订单,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外包基地。而支撑低成本优势的是制造业装备的现代化,生产效率由此大幅提升,规模化经济开始逐步形成。   自千禧年至今,中国制造业进入新一轮迅速发展期,船舶机床、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与通讯等产业的产品创新尤为迅速,进而又拉动了对重型机械、模具,以及钢铁等原材料需求的大幅增长,从而带动了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   大型国有企业的效益显著提升,烟草、钢铁等行业开始进行迅速整合,资本市场为中国大中型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开始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制造业开始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的国际贸易额开始迅速攀升,出口顺差持续增加,外汇储备也持续增长。   据当时工业和信息部网站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   另据国家统计局信息显示,2019年1-10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6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4.6亿美元,主要投向新加坡、老挝、越南、印尼、巴基斯坦、泰国、阿联酋、马来西亚、柬埔寨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帮助发展制造业,以及改善就业率。另据义乌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义乌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2169.1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0.8%。   当前,我国工业行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医药等工业部门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迅速发展起来。如今我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   中国制造70年不断发展壮大砥砺前行,这条路充满坎坷和挑战,这是一条由弱到强的发展之路,同样也是一座通往世界的发展之桥。   中国制造风雨兼程迈进新时代   新中国近现代的科学家们,通过一代又一代不断地努力,把中国制造重新送入世界各个领域的先进行列。   在中国电力方面,从0到100的追赶:1955年,我国有了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1972年,我国第一条33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1981年,我国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建成,是世界第8个做到的;2011年,我国第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投产,这一回,我们领跑了全世界。如今,中国是世界上电网规模最大的国家;全国发电量从2011年起超越美国成为世界首位,世界特高压输电技术,都以中国为标准。业内相关资深专家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在世界电力行业的“逆袭”,值得让每个中国人骄傲!   在舰船制造方面,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团队仅有29名专家,手上的资料只有两张模糊不清的核潜艇照片,和两件儿童航模玩具。就是这个团队,于1970年让属于我们自己的核潜艇成功下水。此时距离1966年开始研制核潜艇,仅仅过去了4年。为了实现我国潜艇的静音效果,马伟明院士进行了10年的艰苦研发,在2001年研制出世界上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有了这一强大的电力系统,从此电磁轨道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武器上舰,也成为了可能。而当我国这一先进的电力系统已经实际应用到各种军舰上的时候,国外才刚刚开始对中压直流做预研,比我们落后了起码十几年。   在航空制造领域,我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步,1964年,发射了第一枚载着小白鼠的生物火箭;1970年,我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成为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03年,终于用“神舟五号”成功将人送入太空,是世界第三个实现太空梦的国家;2016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墨子号”,它是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2019年,“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取得了登陆月球背面的世界第一。   中国汽车制造变输入为输出。不可否认,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在其他国家的拉动下起步的,但只用了几十年,就完成了从进口,到自主研发,再到向外输出的发展历程。其中的佼佼者--长城汽车,甚至在俄罗斯建立起了海外独资整车制造厂,即图拉工厂,它涵盖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生产工艺,让旗下的哈弗F7成为了在海外“土生土长”的车型,也是中国品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车。目前,长城已累计实现海外销售60多万辆,海外网络数量总计超500余家,其中哈弗SUV在出口的56个国家中都取得销售佳绩。今年5月,哈弗F7月销量达到10523辆,连续6个月销量破万辆,第6次跻身万辆俱乐部;上市不足7个月,总销量近7万辆。而图拉工厂的建立,将开启哈弗F7全球“神车”的传奇。北奔重汽也不甘落后,他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直属大型高端支柱型重型商用汽车制造企业,在解放后全力推进重卡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北奔重汽更是担当主力,推动中国制造重卡“走出去”在海外市场取得骄人成绩。如今,北奔重卡已销往非洲、拉美、东南亚、中亚、中东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重卡,已然踏上海外市场。   中国制造荣登世界之巅   驰骋的高铁、横跨沧海的港珠澳大桥,苍穹之上的“悟空”、深海之下的“蛟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制造产业不断创新、全方位发力,世界目光日益感受到其魅力。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被称为“国之重器”,该超级计算机由40个运算机柜和8个网络机柜组成。一台机柜就有1024块处理器,整台“神威·太湖之光”共有40960块处理器,峰值性能为12.5亿亿次/秒,持续性能为9.3亿亿次/秒,在2017年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中,“神威·太湖之光”以每秒9.3亿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夺冠。   DCY900L轮胎式运梁车是中国最大的运梁车,该车由64个直径1.6米的轮胎承载,额定载荷1000吨,用于运载安装900吨重的T形箱梁,堪称国际造桥重器。   徐工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XGC88000采用大跨距前后履带车+组合臂+组合回转装置的设计,以最可靠的布局确保了大起重量和大力矩的实现。   龙门吊“宏海”号是世界上最大的22000吨起重机。宏海号为主体桁架式结构、双吊梁承载、拱形外观,两个桁架拱形主梁上均匀布置48个吊点,前后共96个吊点,每个吊点最大吊重300吨。   目前全球最大的水轮发电机也是中国制造,这台世界领先最大的水轮发电机,转轮最大直径10.6米、高5.11米、重425吨,是三峡工程吊装的机组转轮。   中国制造水平臂上回转自升式塔式起重机D5200-240,是全球最大的水平臂上回转自升塔式起重机。这台塔式起重机由中联重科公司制造,最大起重能力240吨,起升高度210米。   世界最大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她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可以收听来自太空深处的无线电波,接收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可以观测暗物质;可以测定黑洞质量;可以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世界领先的全路面起重机--QAY1200型1200吨全路面起重机是徐工研发制造的产品。其整车采用9桥全地面专用底盘,全轮转向,六桥驱动(含一液压驱动桥),X型支腿结构,七节U型截面箱型主臂+22.2m风电折叠副臂,主臂臂长为18.8-92.5m,可全覆盖2.5兆瓦及以下机型风电建设和维护。   由我国制造的全球最大抢险救援机器人--ET111步履式挖掘机,是世界最大的抢险救援机器人。其特点是纵向起身高度更高,横向跨度更宽,最大卸载高度达到7.2米,并可爬越45度的斜坡,在30度的坡上作业。其横跨达1.2米,可以跨越2.4米的垂直障碍和4米宽的壕沟,亦可在涉水深度2米的地方作业。   全球最大模锻液压机是世界上最大的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属中国独有。主要用于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难变形材料进行热模锻和等温超塑性成形。这台巨型模锻液压机,象征着新中国重工业实力,在当今世界同等领域独占鳌头。   新中国公路、铁路里程常年保持世界第一,高铁运营长度也是世界第一。如果按照各种基建的难度系数,往往桥梁建设能更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的基建能力。互联网大数据中,桥梁难度系数刷新世界桥梁记录全球排名前十的桥梁,中国就占了8座。   同样,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港珠澳大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已按照计划在2018年7月1日前正式通车投入使用。   骄傲的中国人,骄傲的中国制造,无不叙说着伟大祖国的繁荣与昌盛。   《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新战略   《中国制造2025》是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这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这个纲领要求,要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主要具体做法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推进中国制造强国新战略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智能制造工程。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三是工业强基工程。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四是绿色制造工程。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五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制造2025》规划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涉及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领域,并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加快了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大国崛起,蒸蒸日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治国方略形成历史性的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国家有力量,国民有信心,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根基。(记者 李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