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东枣庄积极主动推动工业新旧动能转换

中国工业报记者孟凡君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资源城市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工业报记者孟凡君

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资源城市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12月10日,2019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会暨中国工业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在枣庄市召开,枣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谢运深接受了《中国工业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工业报:作为东部地区典型的资源型转型城市,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枣庄市的基本情况!

谢运深:枣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7300年的“北辛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40年的工业文化,因铁道游击队和台儿庄大战而闻名中外。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地处大运河畔,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之誉,是我国东部地区的南北过渡地带,又是沿海腹地。枣庄位于欧亚大陆桥与我国南北“黄金通道”的十字路口,毗邻陇海铁路和日照港、青岛港、连云港三大出海口,京杭大运河、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

枣庄处于“一山、一水、两汉、三孔”黄金旅游线上,是一座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兴旅游城市,是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枣庄史有“北控琅琊、南扼江淮”之说,今具“联系东西、两利兼收”开放开发优势。

枣庄素有“鲁南明珠”之称,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

2009年,枣庄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山东省乃至我国东部地区惟一被国务院批准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目前,枣庄市正在建设的枣庄机场将进一步拉近与世界各地的距离,水路、高速、高铁、航空出行极其便利,是淮海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隆起带最具活力、最富潜力的城市之一。

中国工业报:枣庄作为资源城市创新转型城市,近年来,枣庄市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方面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谢运深: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工业兴则枣庄兴,工业强则枣庄强。枣庄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重点支持制造业加快发展,特别是顺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圈等经济发展大势,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借势发力,将枣庄市工业打造成主导产业突出、集群配套完善、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高地。目前,枣庄市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全面起势,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一是抓好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做好枣庄工业发展顶层设计,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工业创新转型提档升级的意见》,提出了枣庄市产业培育、工业园区建设、企业培育、项目建设、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经济运行、资金保障、优化营商环境以及组织领导、督查考核等30条政策措施。枣庄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制定了《枣庄市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1)》,重点打造装备制造、高端化工两个千亿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煤电、建材、纺织服装、橡胶轮胎、食品、造纸等六个传统产业,实施医药和医疗器械、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五个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也就是枣庄市“265”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枣庄工业体系比较完整,门类比较齐全。但是,枣庄市传统的包袱太重,转型的步伐缓慢。知“迟”而后勇,枣庄市结合《<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经过论证,进一步明确了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锂电、光纤、医药健康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即:以打造枣庄市千亿级国家级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基地、现代煤化工基地以及区域性大数据产业基地、锂电产业基地、北方地区最大的光纤生产基地、特色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为目标,紧盯大企业、大项目、高新技术和领军人才,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促进优质项目落地建设,促成研发团队在我市扎根创业,提升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质量。具体讲就是:

高端装备产业。作为枣庄今后一个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主要以数控化、特色化为发展方向,积极推行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坚持集聚化发展,发挥“中国中小机床之都”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抓好高端数控机床、智能工业机器人、现代农业装备、通用航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绿色矿山装备、生物质成型装备、造纸成套装备以及不锈钢智能制造、精密铸造产品,加大重大产品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和关键工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研发和推广应用,打造国家级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基地。高端化工产业。以园区化、链条化、智能化为方向,坚持创新、安全、环保、质效联动发展,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推进传统煤化工向高端化工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鲁南国家级煤化工基地,建设高端化工产业强市。充分发挥中科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等平台作用,依托鲁南化工、联泓新材料、薛城能源等龙头企业,推进8万吨/年聚甲醛、30万吨/年己内酰胺、聚碳酸酯项目、气化工新材料项目,30万吨/年生物有机肥项目,潍焦薛城能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泰和水处理28万吨/年水处理剂项目,盛隆化工300万吨/年焦化项目,拉长煤气化产业链,提升煤焦化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链。同时,深入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入园发展、集约发展,打造国家级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围绕核心、关联、衍生三类业态,加快构建现代信息产业体系,积极培育磁性材料、集成电路、高科技通信、工业互联网等企业发展壮大,着力打造区域性大数据产业基地。产业布局上,依托市中经济开发区,打造生物光导识别芯片产业园;依托滕州经济开发区,打造磁性材料、高科技通信、智能仪器仪表生产基地;依托峄城经济开发区,打造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园;依托台儿庄经济开发区,打造互联网服务和创意设计产业基地;依托枣庄高新区,打造智能工业机器人、互联网小镇、大数据与云计算中心。锂电产业。着力在产品配套化、系列化、成套化上下功夫,滕州市重点打造隔膜基地,台儿庄区重点打造正极材料和储能电池基地,高新区、市中区、薛城区重点打造动力电池基地,建成国内重要的锂电产业基地。突出抓好中材锂膜、丰元化学正极材料、华亿比科动力电池、精工电子二期等项目建设,助推枣庄市锂电产品融入高端新能源汽车生产链条,打造锂电产业基地。光纤产业。抓住国家启动5G发展、实施网络强国建设行动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东方光源棒纤缆项目,重点突破特种光纤预制棒的产业化,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建设全产业链生产体系,搭建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开发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布局以光纤光缆、高导磁材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北方地区最大的光纤生产基地。医药健康产业。加大创新药物的研发攻关,积极开发新剂型和新产品,重点发展以原料药、化学创新药、化学仿制药和高端制剂为主的化学制药及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加大对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的支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在滕州市、枣庄高新区布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市中区布局生物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三是发挥项目载体作用。针对工业产业层次不高、产品多处于价值链低端、传统发展路径尚未根本扭转等突出问题,枣庄市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切盯着项目干,一切围绕项目转”已在枣庄形成共识、形成合力。中国建材集团(枣庄)新材料产业园、鑫迪家居工业4.0智能制造产业园、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中建材光芯科技,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枣庄公司、上海交大智邦数字科技、天瀚新能源等一批重点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相继落户枣庄。重点抓好对工业带动力强、关联度大、能提升产业层次的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同时,枣庄市对标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通过高质量“双招双引”,大力实施“高水平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对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实施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持续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提高技术改造投资绩效,突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保证重点项目的推进实施,2018年以来枣庄相继组建了7个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全部由现任副市级领导任指挥长,变“临时机构”为“常设机构”,重点解决项目建设困难问题。

据统计,2018年以来,枣庄市共储备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194个、总投资3356亿元,其中66个项目纳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2019年以来,全市新开工外来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32个,投资总额515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99个、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全市新签约500强项目19个;全市重点推进的工业技改项目50个、总投资254亿元,其中,有24个项目列入山东省重点技改导向计划,14个项目列入山东省“十强产业”计划,全部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335亿元、利税84亿元。

四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为解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少,人才匮乏、平台缺失的问题,枣庄市采取“借梯上楼”的方式和“实验室+车间+市场”模式,依托区位及高铁优势,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确实让枣庄的创新平台飞速发展起来。2018年,枣庄市在新城区规划建设了15平方公里的“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积极推进同全国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创新共同体,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把实验室搬到枣庄来。近年来,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鲁南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床创新研究院、常州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枣庄分中心、齐鲁工业大学枣庄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相继落地枣庄,一批重大技术项目实现了产业化。中科院化工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中建材科创新技术研究院也相继落户枣庄。目前,浙大山东工研院落户高新区后,11个研究中心全部入驻,孵化引进24家产业化公司;清华大学启迪之星(枣庄)孵化基地落户市中区后,引进了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联体委员会、山东省科学院能源所等公共技术平台,推动“亚都生产基地”、墨子科创园在滕州市建成运营,7家企业入驻生产,孵化企业北京纳波克动力科技公司、山东天润丰新能源科技公司、山东海王康力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型企业。

2018年以来,枣庄市新增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181个,9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7%。目前,枣庄市“双创”基地41个,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58家、“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3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1家、高新技术企业124家、进入山东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企业106家。

五是抓好骨干企业培育。2017年,枣庄市研究出台《关于培育龙头骨干工业企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意见》,市级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专项资金,对30家龙头骨干企业实施“服务包”奖励、研发投入补助、智能制造补助、设备融资租赁贴息,同时,配套了企业工业用地“原地倍增”、土地供应、兼并重组、服务“直通车”等针对性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支持龙头骨干工业企业创新发展,做强做大,调动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打造30家龙头骨干工业企业“雁阵式”发展格局,到2021年力争把枣矿集团打造成营业收入、资产规模双双突破1000亿元企业,30家骨干工业企业中,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4家、50-100亿元的8家、20-50亿元的8家,10家以上企业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作为战略合作伙伴,10家以上企业建成国内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体系。同时,为扶持壮大现有工业企业,加强精准服务,枣庄市深入实施工业企业“以企招商”百千工程,市级66个部门单位帮促100家工业企业,各区(市)、枣庄高新区帮促1000家工业企业。目前,市级66个部门单位与结对企业签订了《“以企招商”帮促工作承诺书》,制定了“一企一策”帮促工作方案,帮促工业企业常态化开展“双招双引”、实施高水平技术改造、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助推企业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

六是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为着力优化人才政策和人才环境,服务支撑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枣庄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了“枣庄人才新政18条”,即:柔性引才“百人计划”、“枣庄英才计划”、海外引才“海纳计划”、“智汇枣庄”计划、青年人才“圆梦计划”、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技能人才培养“鲁班传人计划”、企业创新平台“升级工程”、人才安居工程、畅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保障落实机制等。在资金支持上,比如:对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市财政给予100万元扶持资金;对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市财政最高给予2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对能够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顶尖人才及团队,实行“一事一议”,最低给予500万元项目资助;鼓励创办留学人员创业园,对新认定的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市财政给予100万元资助;对择业期内到枣庄市企业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大学本科毕业生,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保的,分别给予每人每月3000元、2000元、1000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对市外高校、科研院所来枣设立分支机构或分校的,实行“一事一议”,市财政最低给予500万元开办经费;企业自主申报入选省级、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的,每入选1人市财政给予企业10—30万元奖励;市政府投资基金及其他产业基金对“四新”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形成投贷联动等一系列财政金融支持政策。除此之外,枣庄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平台作用,紧扣产业需求,重点引进那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战略型人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青年创新人才,聚集一批站在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构建了多层次、梯队式人才引进培养体系,使人才资源充分融入枣庄创新发展。2018年,枣庄市深入开展“高校行”“城市行”等招才引智活动,在英国成立枣庄市首家海外孵化器,在北京中关村设立首家离岸孵化器,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16人。2019年枣庄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新引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端人才100人以上。

七是加强组织领导。近年来,枣庄市明确了“5951”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先把枣庄经济搞上去”的奋斗目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枣庄市委、市政府先后成立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开发区改革、加快工业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人才工作、企业上市工作、培育龙头骨干工业企业、百千工业企业“以企招商”帮促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工业运行指挥部等组织领导机构,枣庄市委、市政府以及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分别任组长或总指挥,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精心安排部署,明确任务分工,采取精准措施,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工业发展浓厚氛围。

中国工业报: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政策。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枣庄市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谢运深:枣庄的发展能有今天的成就,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枣庄市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大,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经济的“顶梁柱”。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占市场主体的97%,贡献了全市51%的GDP、近77%的投资以及近91%的税收,吸纳就业占全市的80%。枣庄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推动者、服务者。

一是兑现好各项政策。近年来,中央、省委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枣庄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加快民营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真正让政策红利充分释放,让民营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二是真心实意帮助破解难题。针对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加强“银政企保”合作,充分发挥政府融资担保资金作用,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敢贷、能贷、愿贷”,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规模。同时,加强对企业的上市辅导,帮助其对接资本市场,增强直接融资能力。针对土地问题,完善了工业用地供应制度,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和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供应土地,特别对“四新”项目用地以“先存量,后增量”的原则,优先安排用地供应。对大项目好项目实施“点供”、应保尽保;对“零用地”新上项目实行备案制,鼓励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小微企业的急需用地,只要符合规定的都要全力解决。三是真情相待搞好帮办服务。深入推进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不论“见面不见面”“跑腿不跑腿”“线上或线下”,真正实现“一次办好”。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参照省里做法,枣庄市研究制定了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划清“安全区”,鼓励干部真诚坦荡地与企业家交往交流,在点点滴滴中体现尊重、实现价值,切实让外来投资者放心、本地企业家安心。四切实有效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持续优化项目投资环境、市场准入环境和人才引进环境,做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大中小企业一视同仁,让民营企业享受平等待遇,确保民营企业家知识产权、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等方面的绝对安全,保障企业合法经营,让民营企业家安心放心、创业干事。

中国工业报: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家是引领企业发展的“领头羊”、“主心骨”。枣庄市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经验做法?

谢运深:企业家是创新创业的宝贵人才、稀缺资源,是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枣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多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若干措施(试行)》,按照“12345” 的工作思路,即:实施一个工程、完善二个体系、打造三个平台、强化四个保障、健全五个机制,明确任务,聚焦“短板”,完善机制,强化措施,营造环境,努力打造干事创业的企业家队伍。

一是实施“一个工程”。深入实施枣庄市“1515”企业家培育工程,建立“1515”企业家人才库,到2021年培育10名以上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家、50名以上省内知名企业家、100名以上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家、500名以上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青年企业家,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全球化视野、精通现代管理、锐意改革创新、勇于做强做大、自觉守信担当的现代化企业家队伍。二是聚焦“两个短板”。建立常态化立体式的企业家培训体系,制定《枣庄市企业家培训规划(2017-2021年)》,提升企业家素质;健全多方位的企业家服务体系,完善企业家出国、休假考察、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积极性。三是加强沟通交流,搭建“三个平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企业家人才汇聚;搭建政企沟通平台,营造企业家良好发展环境;搭建企业家交流平台,加强各类企业家协会建设。四是营造环境,强化“四个保障”。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强化政法保障,创造公平正义的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强化资金投入,保障企业家队伍建设顺利。五是汇聚企业家人才,健全“五个机制”。即:健全完善企业家引进、健全职业经理人选用、企业家激励、企业家容错、企业家帮扶等五个机制,推动枣庄市企业家队伍建设高效开展。在企业家表彰方面,2019年枣庄市出台的《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若干措施(试行)》明确规定:每年评选优秀企业家,其中,功勋企业家3名,市委市政府授予“枣庄市功勋企业家”称号,记二等功,每人奖励现金100万元;优秀企业家10名,市委市政府授予“枣庄市优秀企业家”称号,记二等功,每人奖励现金20万元。奖励资金由市财政列支,发至受奖人员个人账户。2015年以来,枣庄市委、市政府连续4年对45名“枣庄市优秀企业家”予以表彰,连续开展“弘扬企业家精神,聚力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看枣企”等宣传活动,弘扬企业家精神,宣传企业家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进一步营造了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浓厚社会氛围,企业家也真切的感受到了更多的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

中国工业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枣庄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谢运深:“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是企业家干事创业坚强后盾。枣庄市倡导领导干部为企业发展站台,与企业家交朋友,与企业家“君子之交”的交往,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服务企业,枣庄市坚持“主动服务”,不论是“店小二”,还是“保姆式”服务,核心做到两条:首先是放下身段平等地服务,其次是个性化提供精准服务,既主动“端菜”,又能满足企业“点菜”,千方百计、更加贴心地提供涉企服务。枣庄市坚持“换位思考”、“结果导向”,把评判权交到企业手中,用实效来检验、请群众来评判,切实让企业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归属感、获得感。

近年来,枣庄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通过“减法”、“加法”“乘法”的方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简政放权做“减法”。继续压减行政权力事项,从“给社会端菜”向“让群众点菜”转变,拿出更多“真金白银”,向市场和社会放权,为民营经济发展松绑。减少多头执法和重复检查,全面推开和细化“双随机、一公开”模式。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继续削减前置审批和不必要证照,推行“一表申请”,有效解决“准入不准营”的难题。二是高效监管做“加法”。强化行政权力运行监督管理,让各级各部门厘清“手中权”、明白“肩上责”。对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生事物,既要支持创新发展、激发活力,又要合理有效监管、防范风险。三是优化服务做“乘法”。现在“家家投资建设、户户点火冒烟”,各自不相往来,信息孤岛、烟囱林立现象严重。我们坚持推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让“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政务服务“添翼”。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实现“不推一扇门、不见一个人、办成所有事”。

下一步,枣庄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定“先把枣庄经济搞上去”的决心,以“老黄牛、钉钉子、啃骨头”的精神,拓展新思维,探索新方法,勇于作为,积极主动推动工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努力实现枣庄市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